說到中美大棋局,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中美貿易戰、中美科技戰的激烈交鋒過程。誠然,對如今的美國而言,以芯片為首的科技產業是幾近凋零的工業體系中的僅存的碩果之一。
它也變相支撐著美國汽車產業,讓汽車產業占據著美國普通制造業的半壁江山,也讓超過60%的美國工人依附于該產業鏈的上下游生存。
同理,芯片產業對中國而言也是無可替代的一部分。小到手機,大到導彈,芯片技術不僅是保證其順利運行的基礎,也是中國邁向未來工業體系的核心。
在產業劃分角度上來說,科技產業既是上游產業,還同時擁有高利潤率和高附加值。中國若想實現民族崛起,就不能滿足于只生產衣服和臺燈,必須加快產業升級的腳步。
再看美國,他們想要實現制造業回流,平衡第二/三產業的內生矛盾,同樣也不能指望多建幾家生產衣服和臺燈的工廠。
正確做法是將資源集中調度,依附現有的科技產業保住上游優勢,然后向下逐一填充產業下游,最終實現全產業鏈回流。
從該段陳述中不難看出,中國要依靠科技產業實現富強,而美國要依靠科技產業保持富強,雙方都沒有第二條道路。
所以,美國在科技領域的絞殺是一定會開始的,這事我們客觀看待就好。當然,今天要說的是“中美大棋局”,那除開老生常談的貿易戰、科技戰之外,中美兩國其實在更廣泛的戰略層面進行了交手。
若結合國際政治進行闡述,那么中美在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方向上的動作就可以看成是兩大新棋盤。
中美地緣戰略棋局——“亞歐地緣分合”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皆起源于歐洲,最終蔓延到整個亞歐大陸,加快了亞歐版塊的整體衰落。
除此之外,美國先用科索沃戰爭澆滅了歐元美夢,后借北約之手引發俄烏戰爭,給歐洲產業融合制造了巨大障礙。
并且,俄烏戰爭發生后美國又從意識形態角度下手,威脅中國、印度等第三方勢力在俄羅斯和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中選邊站隊,否則就將采取對等制裁。
此時英國外相也站出來叫囂:“(在俄烏問題上)如不遵守西方規則,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可以被遏止的。”
英美兩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亞歐地緣戰略里中俄歐三家在能源需求、產業結構、市場體量等諸多方面存在極高的互補性。而中東國家和南亞國家,則是承接未來亞歐產業鏈中下游的最佳選擇。
亞歐大陸經濟結構的高度整合,是美英日這三位“離岸政策平衡手”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因此,當俄烏沖突被上升到“道德陣營”的那一刻時,無論中國、印度、中東、或歐洲國家怎么選,都改變不了亞歐地緣戰略已經被事實上分化了。也只有在這種帶有冷戰色彩的大背景下,美英日等國的地區地位才能顯得極為重要。
該現象可以很好地解釋中國人的普遍疑問,即“為什么反對和中國合作?”
答案是“國際問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單向推論,當亞歐地緣趨近于合時,與亞歐地緣趨近于分時,受益群體和收益程度都將大為不同。”
所以,中美在亞歐地緣棋局中的關鍵部分,在于如何向對方證明“我對你的利好更加全面”。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的做法可謂簡單粗暴,那就是制造戰爭威脅并提供相應的軍事援助。
但代價也同樣明顯,即受保護對象需要自行承擔通貨膨脹,以及資本出逃等戰爭損耗,并在外交層面站隊美國。
但中國有所不同,從2013年開始我們明顯看到中國的外部戰略發生了轉變,提出了“內部資源整合——地區資源整合——全球資源整合”的三步走戰略。
當美國沒有重返亞太時,中國的“一帶一路”在中東及歐洲的推行過程很順利,因為那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利益。
可當美國開始動手后,中東地區穩定性就因戰爭產生連續動蕩,中歐合作也受到了外部阻力影響,全面投資協定被迫凍結且至今未能重啟。這些事件對中方高層的觸動很大,所以從那時開始,中國開始了強軍計劃。
幾年下來,除去在海軍方面建設的巨大成就之外,我們還大大強化了戰略空運能力。前段時間我國出動運-20機隊為塞爾維亞空運FK3防空導彈,就是中國戰略投送力量變化的一大佐證。
中國必須向亞歐國家證明,美國能提供的保護中國同樣能做到。除此之外,中國還能提供貿易上的全面支援,這又是美國做不到的。
當然,僅針對歐洲部分群體而言,中美在軍事角度和經濟角度上的區別并不能代表全部。為什么影響歷史進程的大部分戰爭都發生在歐洲地區?背后并不是沒有原因的,畢竟該地區的原生矛盾總是復雜的令人發指。
我們總強調“國與國之間只有永遠的利益”,這話并不完全準確,否則歐洲何至于挨凍受餓也要跟隨美國制裁俄羅斯呢?
“經由輿論宣傳所構建的集體意識形態”是美國在亞歐戰略棋局中最強的進攻武器,也是中國要面臨的重大挑戰。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至今沒有選擇武力實現國家統一,也是在擔心給美國的使用意識形態武器創造機會。
現在,西方世界不斷威脅中國“效仿俄羅斯的后果會很嚴重”,這并非張口就來。
在亞歐地緣分合的大棋局中,精準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穩妥的后手,三者缺一不可。美國之所以敢氣焰囂張,就是因為中國要考慮的問題數倍于美國,遲遲不能走下一手棋。
中美全球戰略棋局——“西太平洋秩序”
美國是個在地緣外交上過分強調自身利益的國家,它并非圍繞“眾星拱月”的可持續方向來鞏固自身霸主地位,而是通過不斷削弱周邊國家,讓自己鶴立雞群。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美國放棄將南美打造成美國經濟圈的一部分,而是將其攪成了一團爛泥,給自己帶來了長期邊境隱患。
但就是這樣一個自家后院都打掃不好的美國,卻提出了所謂的“印太貿易框架”,打算不遠萬里前來整合印太地區資源,并維持西太平洋秩序,這不是狠狠打自己的臉嗎?
當然,醉翁之意肯定不在酒。自拜登上臺后,從“四方對話機制”到“AUKUS”聯盟,美國的西太平洋戰略前前后后只寫了四個大字——“軍事干涉”。
其實從上文的闡述中就不難看出,亞歐棋局只是中美博弈的一小部分。且因為歐洲不乏地區強國,那實際上是一場多方位的角逐。
但西太平洋不同,能在軍事及經濟層面影響西太平洋地區框架的只有中美兩國,除此之外不存在其它干擾,是中美最正面的交鋒地點。
正因如此,西太平洋棋局的勝敗將不再局限于某一塊大陸的收益,它是中美海洋戰略的核心,影響的是中美之后的全球戰略走向。
說美國在西太平洋戰略上只有“軍事干涉”這一個選項并非毫無道理,除去國會沒錢支援印太建設這一條以外,美國也普遍缺乏“文治天下”的手段。
一方面,第三產業占80%生產總值的美國沒有能力搞好針對性外部建設。
另一方面,他們本身就沒有公平合作的想法。
拿奧巴馬時期的TPP協定舉例,該協定的貿易平衡其實差到離譜,只能作為一個單純的政治工具。所以,它后續被特朗普視作“對美國的威脅”,繼而拋棄是注定的結果。
而當美國“退群”,日本“接棒”后,經過改進的CPTPP協定明顯變得優勢全面,甚至讓已經主導了RCEP協定的中國都愿意加入,前后反差可見一斑。
這兩件事恰恰說明了美國對于西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建設是負面的,沒有美國的西太平洋或沒有美國的亞洲能過得更好。
現在回到軍事角度,既然“文治”走不通,就只能靠“武功”了。“搞亂南海,破壞西太平洋秩序,然后拖住中國的前進腳步”就成了拜登的唯一選項。
我們都知道,中國海軍的目標是“走向深藍”。但是,美國的戰略也很有針對性,那就是“破壞淺藍,讓中國無法走向深藍”。
在這個問題上東南亞國家一定深有體會。雖然中國和東盟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但多邊關系已久經考驗。
但去年以副總統哈里斯為首的美國高層進行環亞訪問時,刻意否定中國和東盟的合作意義,并借機挑撥地區對立的做法,已經引發了馬來西亞、越南等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不滿。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更是直言美國的行為嚴重影響到了該地區的正常秩序。多數人都清楚,即使美國向東南亞國家不斷灌輸“西太平洋的中國軍事威脅”,但事實上在南海地區挑動對立的一直是美國。
其實,東南亞敢于表達對美國的不滿對中國來說就是一個機會。從近十年來南海關系圈的變化就不難看出,西方的顏色革命武器不完全適用于東南亞,且西方的輿論攻勢在這片略顯落后的地區也顯得力不從心。
更關鍵的是,東南亞地區在沒有人種和宗教的特定沖突下,普遍不富裕的事實讓某些“圣母論調”沒有生存土壤。能提供事實利益的中國就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之一。
所以,美國在西太平洋棋局上的失敗是早晚的,差別只在快慢而已。而在中國海軍一路追趕至今的現在,如果不是顧忌對亞歐棋局的連帶影響,美國已經在西太平洋輸得很慘了。
兩大棋局將決定中美十年國運
中美亞歐棋局的表面,是整合亞歐國家資源并提升亞歐版塊的競爭力。但它還有一個更加核心的內涵,即“幫助亞歐國家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促進多極化世界格局產生”。
說白了,中國在亞歐棋局里賭得就是“能否給美國多制造幾個競爭對手”。
西太平洋棋局可以看成是亞歐棋局的延伸,它讓美國首尾難顧,是中國的另一大突圍方向。冷戰剛結束時,美國曾目中無人地宣稱“我們能夠同時打贏俄羅斯和中國的兩場戰爭”。
但進入21世紀后,開始打反恐戰爭的美國人就不經常說這話了。去年撤軍阿富汗時,美國參聯會主席米利甚至強調“和中俄同時打兩場戰爭是不敢想象的”。
但更有意思的是,當俄烏戰爭爆發后美國就又開始強調“我們依然可以同時打贏兩場戰爭”,這又是為什么呢?
答案很簡單,美國被西方世界趕鴨子上架了。在聯俄抗中,聯中抗俄都失敗后,不敢同中俄同時打兩場戰爭就意味著失去現有的國際地位,加速美國的衰亡。
當然,我們也要正視一個事實,即發展到中美兩國的體量,已經不會被任何外部力量所擊垮。
即使兩大棋局的影響方面甚廣,但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在2025年完成博弈,奠定10年國運,讓中美在2035年抵達了一個軍事實力,經濟體量,政治影響都無限接近的平衡點。
但那之后任何情況都難以預測,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國運畢竟是國家層面整體運勢,還有些內在因素叫做人禍,美國的人禍遠比其國運走勢更加兇險,會不會變成下一個蘇聯也說不定。
相對而言,中國的發展步伐就很穩定,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天清地闊的時代已經到來,中華民族的十年國運必將長揚寰宇。
(責編:賈宇航)
2022-05-25 08:58:52
2022-05-25 09:58:10
2022-05-24 14:58:18
2022-05-24 10:23:40
2022-05-24 09:03:59
2022-05-23 15:51:13
2022-05-23 08:05:55
2022-05-23 08:57:03
2022-05-22 11:16:50
2022-05-21 09:16:13
2022-05-20 13:49:29
2022-05-20 16:26:35
2022-05-20 08:52:45
2022-05-19 15:07:10
2022-05-19 15:24:14
2022-05-19 09:50:47
2022-05-19 09:46:32
2022-05-19 08:59:44
2022-05-19 09:30:10
2022-05-19 08:04:18
2022-05-19 10:29:57
2022-05-19 09:33:28
2022-05-18 17:19:16
2022-05-18 16:39:22
2022-05-18 15:49:24